广汇美术馆

广汇美术馆官网——GHAM | 馆藏近现代水墨艺术

公共实践   /   2022-01-21 13:00-15:00   /   广汇美术馆

奇点月会·圆桌论坛

2022年1月21日下午13时,四川省雕塑学会与广汇美术馆就广汇美术馆国际公共艺术项目“复义空间”联合举办奇点月会·圆桌论坛。本次论坛由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邓乐策划,主讲嘉宾为“复义空间”策展人尹丹,围绕“社会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空间的意义界定”,“空间作为作品公共性的承载者”,“公共艺术的空间呈现方式”四个议题展开讨论。

活动时间:

2022-01-21 13:00-15:00

活动地点:

广汇美术馆

报名时间:

1970-01-01 08:00

活动费用:

¥0.00

活动介绍

奇点月会·圆桌论坛 

 四川雕塑学会&广汇美术馆&尹丹共论“复义空间”


2022年1月21日下午13时,四川省雕塑学会与广汇美术馆就广汇美术馆国际公共艺术项目“复义空间”联合举办奇点月会·圆桌论坛。本次论坛由四川省雕塑学会会长邓乐策划,主讲嘉宾为“复义空间”策展人尹丹,围绕“社会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关系”,“空间的意义界定”,“空间作为作品公共性的承载者”,“公共艺术的空间呈现方式”四个议题展开讨论。


图片

论坛现场


 

尹丹 |  “公共艺术及其公共属性”


此次展览叫做“复义空间”。“复义”用的是文学当中的一个词汇,有的翻译成朦胧,所以借这个展览,我们是想探讨公共艺术和空间的关系。


公共艺术在公共性层面的探索有两个层面:第一是狭义上的公共艺术,它的诞生和战后西方大众文化的盛行有关系,代表了一种亲民化,或者是去阶层化的倾向,艺术品走出美术馆,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公众可以近距离地与艺术品发生关系;第二,我们说公共艺术毫无疑问具有着很强的民主化诉求,就是强调了公众的参与性,公众可以参与到艺术品的决策过程当中,甚至可以参与到作品的完成或者说是意义呈现的过程中。接下来我会这个大的背景之下,探讨公共艺术和空间的属性。


图片

论坛现场,尹丹


空间是有意义的。这是17世纪的古典主义的旺道姆广场,空间被严格地封闭起来,不具有开放性,这样的空间代表的是皇权。我们看到路易十四的雕像,处在空间中的最中心,所以意义非常明确,就是强调威严、皇权、等级和秩序。

    


图片

图片

◮旺道姆广场


同一时代的意大利巴洛克广场,这个广场虽然说形制有一些变化,但仍然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我们看到整个17世纪的广场空间都是非常封闭的,而它的雕塑其实还是非常中心的轴线布局,所以还是强调这种严整、规范、对称、威严。当然意大利的广场是强调教权,旺道姆广场是强调皇权(王权)。


图片

◮ 纳沃纳广场

 

这是埃森曼(Peter Eisenman)在柏林的《犹太人纪念碑》。看到这件作品,你可以说它是雕塑,也可以说它是建筑,也可以说它是公共艺术。这个作品和刚刚看到的广场的空间关系完全不一样——这个空间我们感觉是解构的,而且意义是复杂的、含混的,有一点像我们今天抛出的概念“复义空间”,不具备明确的空间定义。我们会觉得这个纪念碑是一个很悲怆的,很伤感的东西,但是小孩子可以进去玩,小孩子一点感受不到这种历史的悲怆,小孩子可能感受到的是好玩。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解读,这个空间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复义空间。


图片

◮ 埃森曼《犹太人纪念碑》 德国柏林


古典艺术强调明晰的空间关系。古典绘画的边框和雕塑的底座的作用是进行一种空间的区隔。边框之内是一个艺术的世界,边框之外是一个现实的世界,所以在古典艺术中,边框有时候比绘画还要夺人眼球。古典建筑也非常强调边界,这个边界其实就是一种空间的区隔,包括所谓的“边界加强原则”,雕塑一般是在中间放一个,边界还要放两个,这都是在强调空间的明晰性。

 

图片

◮拉斐尔《椅中圣母》 佛罗伦萨皮蒂宫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主义有意地打破空间的明晰关系,营造一种流动的空间。这是屈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解构主义设计图,这是非常有名的、充满着空间复义性的公共艺术。

 

图片◮ 屈米 砖造别墅概念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广场,一般都是巨大的一个广场,然后旁边有一个巨大的市政建筑,公众处在这样的广场之中是没有参与性的,广场空间的划分非常明确,广场也是有权力的,巨大的市政建筑也显示了权力,其实给人营造的就是一种巨大的体量感,巨大的权力感。所以说空间是可以说话的,空间是可以表达意义的。

 

图片

河南郑州郑东新区艺术中心

 

这是广西南宁某地的市政大厦和广场,它有意让这个广场从市政建设之外延伸到了市政建设的顶部。公众可以参与到这个市政大楼的每一个角落之中,形成了可行、可游、可望、可居的关系。这个建筑打破了分明的空间关系,公众在这样的广场当中不太容易感受到一种权力的压迫感,这个建筑空间的利用很好地让公众参与到了这个空间过程之中,它也是一种在我们今天所说的一种复义的空间,一种含混的空间,不再是泾渭分明的关系。


图片

 广西南宁某地市政大楼

 

 

黄宗贤 | “公共艺术

是当代艺术空间转向的产物”


当代艺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功能转向和价值转向。功能转向是当代艺术转向了现实生活,艺术和日常生活有更多的密切的关联性;价值转向是当代艺术转向了对社会的关注,社会就是一个精神性的结构,一个公共结构。这种转向就带来了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转向,比如媒介转向、空间转向、语言转向、形态转向……其中空间转向和媒介转向最为重要。空间转向指艺术更多的在超越私密性的空间,超越体制化的空间。公共空间的内涵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最根本的含义是“任何人不受权力制约的,大家可以共享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公共空间。”


图片

论坛现场


公共艺术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场域的建构”,通过作品能勾连起人与人,人与环境,艺术与建筑。当然,公共艺术要实现这种价值,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必须要有新的生产机制的建构才行。这种新的生产机制简单地说就是合作机制,艺术家、赞助者、公众、媒体等多方的,在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协商,甚至相互的妥协,它才可能在一个公共空间里面使这件作品获得最大的效益。


图片

论坛现场,黄宗贤


公共艺术既然在公共空间当中,它的几个属性就很重要,简单说来,首先它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彰显的一个参考,它也是一个城市文化性格的一种自觉的表征,它更是人们可以交流、可以对谈的一种开放的场所。卡普尔(Anish Kapoor)的《云门》和林璎(Maya Ying Lin)《越战纪念碑》就是很好的例子。


图片

 安尼施·卡普尔《云门》 芝加哥千禧公园


图片

林璎《越战纪念碑》 华盛顿宪法公园


 

邓乐 | “复义是关于公共艺术的新思考”


我们城市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复杂,政府和私域空间都在参与城市塑造。这些空间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复杂,所以说要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分清楚的话,就确实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复义”。

 

图片

论坛现场,邓乐


美国有专门的公共艺术管理机构,公家的钱怎么出,这个艺术怎么做,怎么招标,请谁来做,都是由机构来做决定,这个机构代表了公共意志,它委托完成的作品就放到公共空间里面。国外公共艺术发展比较早,有一套系统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现在我们国家有一些政策也在发生变化,我是参与其中的。以前做一个公共雕塑要市政同意立项后,由专家、社区代表、公共艺术机构拿出来讨论,这个雕塑到底是做什么题材,哪个题材比较好,才能进行下一步,现在就变成一个大型项目进行总承包和拆分,这又成为了一种复义的现象。


图片

◮北京故宫


所以说提出“复义空间”这样的一个概念,我觉得是对公共艺术的一种重新思考,这说明我们中国的公共艺术承载的可能性和它的复杂性,还有新的动向。

 

 

张颖川 | “提升公共艺术的软件”


其实,20多年前,成都雕塑艺术就率先打破了雕塑的界限,提出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当时成都的一个比较早的公共杂志,也有公共空间、公共文化的相关文章。2001年我和栗宪庭合作做过“成都公共环境艺术论坛”和“十字路口”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方案展,在全国的影响很大。

 

图片

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论坛会场

 

图片

“十字路口”城市公共环境艺术方案展


成都市政府一直对城市的硬件建设很重视,从政府对蜀都大道、天府新区的发开建设,到政府重视美术馆的建设,给很多美术馆提供了支持,这些都是政府对城市硬件建设重视的表现。成都的艺术家在公共艺术领域非常活跃,虽然大家具体关注的方面不同,不仅仅是雕塑,学术的实践性也是其中一种,艺术家们、学者们在各个方面都在做工作,这些都会让政府有所思考。所以我们必须跳出80年代的硬件发展模式,要转向软件发展。


图片

论坛现场,张颖川

 


黄效融 |“艺术家、政府携手

助力城市公共发展”


政府把公共空间定义为他们赋予的一种文化属性,或者是政治属性。比如说成都的天府广场、桂溪公园,只要是市政署管的,就是政府赋予它文化的价值,或者是艺术的概念。政府如何来理解共享的、公民所有的、大家都有的,我们在探讨、相互协商促进的时候就在讨论这个问题,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怎么来形成对话机制。


图片

论坛现场


当然政府在做公共空间、公共艺术时,要赋予它意识形态的价值,这可能就不会形成复义空间,它是规定性的。这种公共空间有政治的含义、社会的含义、文化的含义。但是怎么解读这些含义呢?实际上是政府在解读。政府可能做的是城市的品牌,或者是形象。政府更多的是从政策的角度、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图片

论坛现场,黄效融


所以我觉得应该有一个机制,由民众、相关专业人士讨论形成报告给政府。作为民间学术性的雕塑学会,我们有义务给政府提出,比如说有一点常识性的报告,或介绍一些做得比较好的那些案例和范例,这样对以后成都的公共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孙海力 | “公共空间

一定要有在地性和场域性”


西方一些城市最年轻的建筑都有500多年的历史,虽然这些建筑最早也是王权的产物,但在设计架构上也是具有整体公共性的考量,比如图书馆、教堂、剧院、斗兽场、竞技运动中心等等,这些空间的雕塑和建筑装饰都有较强的公共的审美和教育性,可以看出欧洲的公共艺术的发展能追溯到比较早的时期。我们国家开始有了相似公共性质的作品最早也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用于宣传抗日的一些壁画,这些壁画还是基于那个特殊年代的形象和形式的一种整体展现,总体而言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图片

论坛现场,孙海力


公共空间一定要有每一个城市的在地性和场域性,这正是我们当下所缺少的方面。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在卡塔尔做过生育过程的组雕。在卡塔尔那么一个中东国家,宗教氛围浓厚,赫斯特把雕塑置放在中心医院广场上,这多少对当地宗教来说也是一种挑衅,所以具有很强的在地性和针对性。我们现在很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创作往往是受制于地方政府,自我审定和主题先行,这样就削弱了艺术家对场地和在地性的持续介入的自主性,艺术家做了很多的妥协和退步。这一点来讲我觉得可能是未来要解决的很多问题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图片

◮达明安·赫斯特 《 “奇迹之旅”系列雕塑》 卡塔尔西德拉医院

 


李如碧 | “公共艺术不是短暂的行为”


这次“复义空间”考虑的是真正的作品在这个环境当中的真正的公共性,让作品有体验感、差异感,同时把作品赋予环境,让参与者的一种意义来完善它、完成它,让每个人成为一件作品的一个角色,多一些复义的故事在里面。


图片

论坛现场,李如碧


我觉得这样的话,作为公共艺术,才能真正的体现出社会的美学价值。对我们艺术家而言,公共艺术不是短暂的行为,要赋予它真正的、有价值的、有美学意义的东西。我觉得确实是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在地性研究。


图片

广汇美术馆2.14专场活动现场


 

冯陆 | “艺术家创作的方向”


当我们今天在寻找这个时代艺术的表现方式、造型语言的时候,作为一位艺术家,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从包豪斯开始就在进行概念性的实验。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Laszlo Moholy-Nagy)在1930年就提供了“动态艺术”(kinetische Kunst)的概念。


图片

论坛现场,冯陆


纳吉做了《光-空间-调制器》(Licht-Raum-Modulator),就是一个光的设备在一个机械电子运动的舞台上。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已经提供了先锋的概念,但是他还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得到公众认识的平台。反过来想,1930年的艺术家已经在考虑艺术品的运动性了,而且达到的效果可能也是我们今天在追求的,我们现在的艺术家如何再进行我们的艺术创作?是遵循一些艺术家的极简方向吗?这就是我们寻找的方向吗?还是说我们应该从艺术家作为生活的主体来考虑我们自己的创作,以及和我们身边人发生的关系?我认为,这是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以及工作当中,一直可以考虑的一个话题。


 

图片

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光-空间-调制器》



图片

 

本文据论坛当日录音整理,发文时部分内容有所删节,特此说明。

 

“奇点·月会”是四川省雕塑学会主办的,由艺术家邓乐和艺术批评家楚桑主持的一项长期的作品交流暨学术研讨会,以现场沙龙的形式,两月一期持续开展,迄今已举办三十四回。“奇点·月会”秉持研究当代艺术在转型期的实验探索性的学术姿态,关注青年艺术,力邀各地艺术家与会展呈作品剖析创作心路,与批评家面对面对话,并以此展开自由而谨严的学术探讨,以期搭建自由开放互动交流的学术平台。2022年,广汇美术馆将与四川省雕塑学会合作,通过“奇点·月会”广泛展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敬请期待。



相关推荐

立即加入广汇美术馆会员,享受免费参加展览、活动等,更有商品折扣、专属待遇、特别赠送等!

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