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艺汇趣(十二)| 鉴赏传统书画之滥觞
图文博识 / 2019-08-30
自20世纪初,西方的思想和意识形态不断进入国内,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采用西方的艺术表现语言,“美术革命”之风悄然兴起,但是这一词汇却未能根据中国传统书画的现状进行阐述。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美术革命”的讨论中来的时候,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再认识成为了必要性。
仰韶文化彩陶几何纹盆
书画同源
中国的绘画始于原始社会,根据大量的遗址研究,远古绘画主要表现在彩陶纹饰、甲骨刻画、岩画、墓室画等,后来发展出文字。历经夏商周之后,绘画的材料和形式不再局限,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等绘画发展的相对成熟。
商代晚期卜骨刻辞
此处笔者想说的是,传统书画一直都在申明书画同源,甲骨文便是书画同源最好的证明,既是一种绘画图示,也具有文字说明的功能。
后来的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过“书画用笔同法”,元代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皆佐证了“书画同源”。
继NB秦朝霸道总裁式的大一统之后,汉代的经济、文化、艺术都发展的不错,特别是著名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直至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被推崇为正统文化,寺庙和墓室的壁画呀,还有画像石和帛画都发展起来。除了材料的丰富,他们的绘画技巧也是日渐成熟。
发展至汉元帝时期,宫廷已经有了大量优秀的画工为帝王绘画,这便是后来所谓的“宫廷画院”的发源。(往后将会特别推出“宫廷画”,因为太重要太重要了!!!)
帛画之江湖传奇《马王堆汉墓帛画》
西汉是帛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多以升仙为题材,在上面用笔墨和颜料描绘人物和飞禽走兽以及各种崇拜的神灵等形象。此处着重推出的是在江湖上名声响当当的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
《马王堆汉墓帛画》可是从万千藏品中脱颖而出,登上过国家级舞台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的宝宝。
《马王堆汉墓帛画》历经两千余年之久,于1972——1974年先后被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和3号汉墓。帛画共5幅,其中1号墓1幅,3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马王堆汉墓帛画
我们一般所指的《马王堆汉墓帛画》是在1号墓出土的T型帛画,该画上宽下窄,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尾宽47.7厘米,四角还画有类似于流苏一样的飘带,它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帛画。
地下艺术画像石
汉代的画像石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的丧葬艺术,既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也是对生命和未来的期待。这种形式的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同时也是研究两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力证明。
东汉庖厨画像砖拓片
汉画像石主要是一些民间艺人在石墓、墓墙、棺椁等石头材质上刻画的艺术,所以也被称为地下艺术。一般以民间生活和历史故事及各种神仙鬼怪传闻为创作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技法巧妙成熟。
画像石或者画像砖的技法丰富多样,有线刻、凹面刻线、凸面刻线、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丰富了日后传统绘画的语言。
秦汉墓室壁画等《乐舞百戏图》
目前出土最多的地区有河南、山东、四川等地,四川成都曾经挖掘的羊子山汉墓便十分知名,汉墓里的石刻艺术记录了战国、汉、晋、魏、唐、宋、元直到明代墓葬历史文化的演变,也推算出了成都先民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远早于金沙和三星堆时期。
浪漫奔放的秦汉漆器
漆器是我国工艺美术的重要发明,从新石器时期,优秀的中华儿女们便已开始用漆绘画,常用朱色和黑色,历经商周到秦汉,工艺得到了不断发展。
用漆制作工艺,除了有耐潮、耐高温等实际使用性能,古人们还用各种材料配置色漆,用于绘画。
彩绘牛马鸟纹漆扁壶
发展至汉代,漆描绘的主要对象是民间传说的各种神奇怪兽,如凤凰、龙等,主要表现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向往,行云流水般的表现技巧,将漆画纹饰表现得优美大方,浪漫奔放。
通过以上对彩陶纹饰、甲骨刻画、岩画、墓室画等艺术形式大致分享,可以梳理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起源,对于其后期发展和改革的意义如同树之根本,水之源头。只有了解到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再来分析日后的美术革命及各种流派的演变才会变得清晰许多。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