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汇美术馆

广汇美术馆官网——GHAM | 馆藏近现代水墨艺术

广艺汇趣(十)|非比寻常李叔同

图文博识 / 2019-08-15

前文中曾提到过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等人,他们曾开启了出国向西方学习的风潮,他们清楚为了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必须前往西方或者日本学习不同的学科和知识。彼时的张之洞则提倡前往日本学习性价比更高,其一是因为距离近费用低,其二则是因为中国跟西方的风俗文化反差太大,而跟日本较为相近,生活和学习起来较为容易。


李叔同

(1880—1942)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image.png




大约在二十世纪早期,超过两万人留学日本,大量的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很快颠覆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思想(当时的日本对西方的艺术已经有了系统性的学习和广泛地传播)。李叔同就是其中的一个人,不过他是不为了生存或者改变国家命运,他去日本只是为了


放纵天性。


为什么说李叔同非比寻常呢,因为他是第一个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的人,第一个将木刻发展成为艺术形式的人,第一个为中国读者写西方艺术史(未出版,手稿遗失)的人,早期为现代话剧创作剧本的人,早期提倡改革传统中国画的人,晚期因看破红尘而放弃一切俗物剃度出家的人。


夸李叔同的话语有很多,我想说……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李叔同不仅玉树临风,潇洒倜傥,还有广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才气以及家里很有钱。



01 画词歌赋样样精通

李叔同于1880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大家族,父亲是一名银行家,所以他从小生活条件优越。1898年,他带着母亲和家眷迁往上海,靠着自家在上海的钱柜生活,喜欢诗词、绘画、戏剧等艺术活动。


image.png

李叔同 裸女 油画 1910年

1909年李叔同进入南洋公学,学习新知识,后来因为“墨水瓶事件”,结束了这段学习旅程。1905年前往日本,1906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今天的东京艺术大学)西洋画学科,该学校是当时日本唯一的国立美术学校,他是当年合格的五人中唯一的中国人。


他的老师是明治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外光派画家黑田清辉,同时也在剧作家藤泽浅二郎门下研究话剧,也弄弄写作音乐。下面这首传遍大街小巷的词就是出自于他之手。


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寒,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残。



大写的优秀!!!


02 现代艺术教育奠基者


1910年,李叔同协日本妻子回到中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艺术教育,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任教。一改往日传统的教学模式,他要两间教室,一间作为美术专业教室,一间放教具。


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采用人体模特,重视写生,全方面表现出他对艺术改革的大胆和解放。相较于李铁夫、冯钢百和李毅士,李叔同更早获得名声。


李叔同为现代艺术教育奠定了基础,其中潘天寿、徐悲鸿、刘海粟、吴梦非、刘质平都曾受到过他的影响。


image.png

李叔同(后排右中)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人体写生绘画课堂,1913年


据学生丰子恺回忆,李叔同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总是提醒自己“身体力行”。在李叔同的绘画课上,不需要学生临摹画帖,而是写生讲台上放置的石膏像。此外,李叔同还带领同学们泛舟西湖,进行户外写生。


学生吴梦非在文章《“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段》中说道,“李叔同先生教我们绘画时,首先教我们写生。……1914 年后改用人体写生。”


image.png

李叔同 少女头像  纸本 木炭棒 早于1918年


李叔同一边将西画教学方法引进课堂,一边开展理论推广和教学活动。他将在日本和刚回国时的办《太平洋报》的经验运用于创办浙一师校友刊。1913年,浙一师校友刊《白杨》在李叔同的操持下创刊,他为创刊号设计封面,并石印全部文字,将所写理论文章发表于上。

 

03 世间已无李叔同,再见已是弘一身。


面对混乱的社会,李叔同极为不满,1917年他退出学校,潜心研究佛教,伟大艺术教育家的事业终止了。



image.png

李叔同 自画像 布上油画 60.6x45.5com 1910年


对于他出家的原因,他曾在一篇名为《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指出,一次是一位和夏丏尊居士外出吃茶,夏丏尊居士感慨说到他们二人适合出家做和尚,第二次则是因为他通过友人丁辅之的介绍在杭州虎跑寺生活了半个月,就更加羡慕起出家人的生活了。


李叔同遣散了所有的财产,剃度为僧,号弘一法师。此后,专心研习佛法,后来成为了第十一代南山律宗之祖。


1942年,弘一法师在福建去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