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节特辑 | 十张大师珍品告诉你江山如此多娇
我馆资讯 / 2019-07-01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98岁的生日,广汇美术馆用近现代艺术大家的十张书画珍品引领我们重温那段光辉岁月,领略江山多娇。看看傅抱石、李可染、石鲁、刘海粟、钱松嵒、何海霞等艺术家是如何在红色文化的洗礼下,抒发浓浓的爱党、爱国情怀。
傅抱石 《雨花台颂》 镜框 设色纸本 333.2 X 242.5cm 1960年
【钤印】:“抱石之印”
【题识】:雨花台颂。一九六零年三月傅抱石写。
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
雨花台在南京中华门南,三国东吴时称石子岗、玛瑙岗;南朝时,佛教盛行,相传高僧云光法师在山顶筑台讲《法华经》,天上落花如雨,遂有“雨花台”之名。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这里成为国民党杀害革命志士的刑场。解放初,在雨花台修建了烈士陵园。从此,雨花台就成为革命烈士的一种象征。
《雨花台颂》不是画高山飞瀑,更非表现高士文人纵情山水,而是描绘一个人人都熟悉、带有鲜明政治纪念意义的景物,画家所追求的是纪念碑性,表现出一种与革命纪念地相吻合的庄严崇高的特定意境。
李可染 《井冈山图》 设色纸本 90 X 57.5cm 1975年
【钤印】:“可染”。
【题识】:井冈山图。一九七五年可染作于北京。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它启蒙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与探索;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为新中国奠定了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坚实基础。
傅抱石 《韶山》 镜框 设色纸本 63 X 46cm 1959年
【钤印】:“抱石之印”
【题识】:毛主席故居。一九五九年六月一日,应邀赴主席故居写画,雄伟幽丽,美不胜收。日前归来,将二付之笔墨,此主席故居也。今日时慧生日相重成此,二十二日抱石并记。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井冈山、延安、韶山等革命圣地越来越受人关注,它们不仅是共产党人们汲取力量的沃土,还是画家笔下雄壮的山水。诸多近现代画家亦开始选择此类题材进行艺术创作,“革命圣地山水题材”开始形成。
李可染 《韶山》 设色纸本 109 X 166cm 1969年
【钤印】:“可染”、“正道沧桑”、“东方红”
【题识】:韶山。毛主席书店。1969年敬画。
李小可(生于1944年)题裱边:"此幅韶山是先父文革后期所作,虽特殊历史时期作品,但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画面严禁丰富也,特殊阶层代表作之一,李小可记。"钤印:小可。
此画采取横构图,画家李可染以较为精细的笔法描绘出韶山冲的景象。晨曦中,远山的朝雾尚未散尽,连绵的群山与近景的松林环抱着几间白墙屋舍,屋前场院干净整洁,还有一池浮着碧绿荷叶的清塘。全国各地的工农兵和红卫兵高举红旗,正到韶山故居参观。
《万水千山图》 李可染 设色纸本 97 X 143cm 1964 年
【钤印】:“李”、“可染”、“峰高无坦途”
【题识】:万水千山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63年秋,写毛泽东长征诗意。可染。
毛泽东诗词丰厚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浓厚鲜明的时代色彩,已经远远超越一般文艺的政教功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山水画家而言,以毛泽东诗词为创作题材,既是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无限崇尊与爱戴,又是发挥山水画的社会意义与教化功能。
刘海粟 《江山多娇》 设色纸本 144 X 366cm 1980年
【钤印】:“刘海粟”、“曾经沧海”、“虎步西洋东海”、“气象万千入画中”、“笔歌墨舞”、“艺海堂”。
【题识】:江山多娇。一九八零年五月,刘海粟年芳八十五。
夏伊乔(一九一八——二零一二)题裱边:艺术大师刘海粟泼彩精品。一九九九年八月一日夏伊乔题。
钤印:夏伊乔
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
刘海粟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他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刘海粟艺术的源泉,刘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
石鲁 《高山仰止》 设色纸本 135.5 X 79cm 1959年
【钤印】:“石鲁所画”、“石鲁”、“磊磊落落”
【题识】:“高山仰止”。一九五九年夏写于长安,石鲁。
石鲁(1919年12月13日——1982年8月25日)。
石鲁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1940年他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
吴作人 《长驱远蹈》 设色纸本 136 X 68cm 1978年
【钤印】:“吴”、“北国风光”、“作人写意”
【题识】:长驱远蹈。一九七八年,作人。
【说明】:本幅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政府赠与日本国会领袖之礼物。
吴作人(1908年11月3日——1997年4月9日)。
吴作人的水墨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从不轻易示人,只送给亲朋好友;六十年代后才逐渐为世人所知。《长驱远蹈》作于1978年,此时,风格已完全成熟,举简治繁,笔墨清华,以气质胜。《长驱远蹈》描绘沙漠驼群,之字形蜿蜒远方的骆驼队,昂扬挺拔前行的身影,衬以空阔辽远的沙漠,以画家亲身体验写出,益发显出其不凡的襟怀与气象,令人悠然而有心游大荒之思。
何海霞 《陕北高原》 设色纸本 143 X 362cm
【钤印】:“海霞”、“何瀛”、“延安精神永放光辉”
【题识】:陕北高原处处歌。海霞写于西安香米园。
何海霞(1908年——1998年)。
何海霞先生在山水画方面的造诣紧紧跟随其师张大千的脚步,其山水画技能的全面性不容小视。先生满怀激情地用画笔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和社会主义变化,思想的变化带来了艺术的开拓,他突破旧传统藩篱,进入山水创作新天地。与此同时他亦把赵望云的朴实和石鲁的狂野融进了他的画中,形成了他潇洒典雅的风格,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成为了长安画派的创立人之一。先生作画可以放笔作寻丈巨嶂长卷,游刃有余,绝不枯竭,也可以收笔作寸缣尺楮,而得千里之势。
钱松嵒 《泰山松》 设色纸本 100 X 60cm 1983年
【钤印】:“钱”、“松嵒”、“生命不息”、“顽石楼”
【题识】:泰岱永固,劲松长青。昔年游鲁得此稿于泰山。癸亥秋日八十五叟钱松嵒并识。
钱松嵒(1899年9月——1985年9月)。
近代,美术评论者多赞钱松喦特别擅画松和岩。钱松喦早年精研石涛、石溪、沈周、唐寅、倪瓒等名家传统文人画笔墨的影响,又善于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取现实题材入画,但能不拘于形似,强调骨法用笔,喜用“颤笔”,画风“浑厚沉着”。 50年代,钱松喦走出画室,走向自然,踏遍祖国名山大川。为“搜尽奇峰打草稿”,多次上黄山、华山、泰山,为松树雄劲伟岸、盘曲挺拔之姿所感染,创作了大量以松为题,反映时代精神和主流意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