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汇美术馆

广汇美术馆官网——GHAM | 馆藏近现代水墨艺术

世界500强的500件藏品——味道展的策展逻辑和叙事结构

图文博识 / 2022-09-09


 Vol.2/  GHAM 洞见

#

编者按:世界500强的500件藏品,2022年度广汇美术馆开馆大展,是基于馆内对20世纪中国水墨艺术的收藏策划,而本篇“味道展”则是作为馆藏研究活化的系列展览之一所创,目的为促成这场“跨时空的对话”。重点在于运用博物学的视角,透过植物、饮食、时间关联的探索,追问“成都味”的真谛,同时补足开馆大展的成都地方性气息。


“从冬至过后的第一个节气开始,小寒意味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临近了。小寒有三个侯应以及与之相对的华信风①,一候梅花、二候茶花、三候水仙。三种花信风的次第开放,让人嗅到了成都春天的气息。”


除了西式的数字纪年,中国人还会通过植物的生长变化来应证对时间的感知。这里的时间(候应)不仅是一个个具体的数字或节点,而是循环往复规律之下的一些连续片段,时间的具体表征方式或植物、或动物、抑或自然现象。候应的集合构成了物候学的基本语言单位,“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对馆藏作品“活化”研究的目的,是美术馆为了激发藏品在当下展览语境中的共时性生命力意义。




植物志第一



闻香识味,当我们在冬日暖阳中嗅到成都三圣乡腊梅花开,吴昌硕《墨梅册》中9个梅花的图文形象在脑海中跃然纸上。


图片

《墨梅册》吴昌硕,水墨纸本,1906, 25×37cm 10册,广汇美术馆馆藏


啖一口春茶三花③,读几句梅花诗篇④,顿觉生活好安逸!以此类推,展览的卷首语处将继续展示另外2件馆藏作品:程十发的《山茶花》和潘天寿的《水仙灵石》,以及与画作对应的诗文:苏轼的《山茶》⑤和姜特立的《水仙花》⑥。



图片

水仙灵石》潘天寿,水墨纸本,时间待考, 143×70cm,广汇美术馆馆藏


图片

植物共和国石青,装置


除了馆藏作品之外,拟邀请石青的装置作品《植物共和国》,师进滇的《白色森林》参展。另有福建安溪人氏陈春木,其作品混合了植物、动物、食物的性状、气质以及生机盎然的“虫草性”,即以上三种物态的交替生长所产生的非确定性状态。


图片

白色森林师进滇,装


图片

陈春木 生生不息  151 × 243 cm,布面油画  2021


艺术家唐可热爱园艺并关注物候学,他在三圣乡蓝顶艺术区的工作室像一个植物园,园内的植物、花卉、果蔬和园林营造是“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和“蔬菜”系列作品诞生的背景和创作素材的来源。


图片

唐可“蔬菜”系列作品


三圣乡种花的历史悠久,成都方志《金牛风物》对“八代花王”之称王家花园即有所记载。“王家花园”、“李家花园”、“刘家花园”这些高古地名是对此地花卉种植繁荣的历史见证,而三圣乡“五朵金花”的打造,是新时代成都市民对“公园城市”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该单元将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塑造成都味道的独特地方感。


图片

唐可工作室现场


此外,还将讨论艺术家安妮卡·伊AnickaYi以嗅觉元素创作的术项目《传记》(Biography),讨论了三款香水(激进的绝望,重信之暮光和超越肤色)人工合成的的味源,以及作品所昭示的政治、社会、性别、边缘文化观点。


图片

《传记BIOGRAPHY》系列,2019

从左至右:激进的绝望,重信之暮光和超越肤色



吃货通第二



《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人好辛香。


如果说食辣是一种口味革命,川味火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暗示了辣味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火锅自助式的进食方式,越来越演变成一种“民主化”的饮食方式。


出身蜀地或与蜀地密切关联的“业余”美食家:李白、苏辙、苏轼、张大千、李劼人等,在文艺创作之余,不忘尽享口腹之乐。苏轼在《初到黄州》中夸赞该地的鱼味鲜美,竹笋香甜。《猪肉颂》虽为华文巨著,仍不及闻名遐迩的“东坡肉”令人垂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苏轼被贬惠州留下的脍炙人口的又一诗篇。


图片

张大千《手写菜单1》,水墨纸本


20世纪以来,李劼人与芙蓉餐厅的故事、张大千在画画之余做菜的趣闻,将以文献档案的方式展出。展览还将呈现梅花粥⑦和梅花茶⑧的烹制方法,并将其作为公众教育活动的一个互动环节。


《宴请》是李勇政2020年9月创作的一件双屏录像作品。艺术家从成都出发至新疆边境,邀请当地的维族人在荒漠峡谷共进晚餐,宴毕餐食场景物什付之一炬,食材在火焰中断生以供人养料,又在火焰中归尘归土,进入到成住坏空的轮回之中。


图片

李勇政《宴请》,有声双屏影像,12′30″,2020年9月


安雅·加洛西奥(Anya Gallaccio)是一位以食物与鲜花作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其作品讨论了时间与生命的关系。该单元试图呈现中国人对于味道的特殊感受方式,以及所体证到的植物、饮食在文字、图像之间的双向关系。


图片

安雅·加洛西奥,“Red on Green”展览上的10000朵红玫瑰




时间轴第三



卷轴画的过手,像在把玩一件带有空间属性的“时间轴”,在克制地压缩空间的同时又延展了时序的排演。


该单元试图以类似的逻辑讨论味觉与时间的关联:发酵类食材,腌制类食物为何在内陆地区尤甚?例如四川泡菜、豆瓣酱、豆腐乳、毛豆腐、腊肉、酸笋、豆豉、白酒(酒曲发酵)、熟茶(发酵茶)......以上发酵类食物的制作原理(静置、密封原料、隔绝空气),同样是压缩空间,通过时间的绵长来猝发、萃取食材特殊的味道。


图片

1989年版本的《未来主义的烹饪书》封面


2020年全球疫情所引发的生态变化对未来深具警示意义,这不禁令人想到1932年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出版的《未来主义的烹饪书》,食物的准备和消费过程并不只是为了充饥,而是一次精彩的艺术体验的过程。另一位激浪派艺术家丹尼尔·史波利(Daniel Spoerri)在杜塞尔多夫的“史波利”的餐厅,邀请众多艺术家做主厨,包括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70年在史波利餐厅的楼上,他又开设了一家名为“吃艺术”(Eat Art)的画廊,持续讨论饮食与艺术的关系。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触法。六根对“味道”的感知占尽三分之一,嗅觉和味觉都是感知体验味道,连通心性的绝妙法门。


图片

展览《吃掉宇宙》的海报图片,展览致敬并且追溯了史波利“吃艺术”的来源,以及食物至今在艺术形式中的发展。


这里还将尝试讨论味觉的悖论:例如连同便便一起排出的龙涎香、猫屎咖啡,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众多魔鬼食材,以及恶趣味的晋级和层次:螺蛳粉、臭豆腐、酸笋、臭鳜鱼、鲱鱼罐头...


展览是2022年度广汇美术馆开馆大展(共态时空:20世纪中国书画的视觉情怀大展)之后,馆藏研究活化的系列展览之一。


图片

味道展(馆藏研究活化系列展览之一),展览策划思维导图


通过探索植物、饮食、时间三个关键词在人类文化史中的相互关联,从植物(味道的自然来源)、饮食(味道的生活实践)、时间(味道的诱发因素)三个方面讨论促发味道的源由以及味道的真谛,并关联至成都深谙烟火气的DNA;将构成“地方感”的三个要素(认同、关系、历史)作为策展研究的出发点,并结合馆藏作品,试图建构成都的地方性知识、趣味和经验所具足的独特气息,探索生成味道的内部系统与外在逻辑关联。


此外,尝试用博物学视角(植物、生态、视觉艺术作品、文献、书籍、访谈录音、视频),关键词研究(方志、植物、饮食、时间),以及间接策展的方式来塑造成都味道的独特地方感知。



2022年8月5日于成都




注释:


①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每个节气又细分了3个候应,5天为一候,每候对应一种花,共计二十四花信。也就是说自小寒起始,每5天就有一种花卉绽放。

②梅花/王安石〔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都茶厂生产的三级茉莉花茶,老成都人把喝三级茉莉花茶叫做啖三花。

④山茶/宋 苏轼〔宋〕游蜂掠尽粉丝黄,落蕊犹收蜜露香。待得春风几枝在,年来杀菽有飞霜。

⑤水仙花/姜特立〔宋〕六出玉盘金屈后,青瑶丛里出花枝。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红梅相并时。

⑥源于《本草纲目拾遗》。此取绿萼梅“助(脾胃)清阳之气上升”,粳米养胃气。用于素体脾胃虚弱,湿犯脾胃则清阳之气不升,以致脘闷,食欲减退。

⑦源于《本草纲目》、《百花镜》。本方取绿萼梅清热生津、除烦,蜂蜜清热润燥。用于暑热或热伤胃阴的心烦口渴。

⑧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INTRO

      丁奋起

广汇美术馆运营总监


图片

2012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美术馆从业者、策展人,艺术家。四川省美协策展委员会委员、UP-ON向上行为艺术档案馆理事,2016年—2019年出任成都蓝顶美术馆副馆长,2021年出任广汇美术馆运营总监。


研究方向:

地方艺术生态的发展变化并持续推广相关项目,2015年获新西兰国立怀卡托理工学院奖学金期间举办成都行为艺术讲座,2017年策划成都行为艺术展览参与澳亚艺术节(澳),2018年策划了成都行为艺术在华莱士美术馆(新)的展览,目前正在成都参与筹备UP-ON向上行为艺术档案馆的创建。当代艺术生产机制研究,例如成都艺术家对于生产空间的解决过程研究,并发表文章《工作室:从生产空间到空间生产》。作为艺术家,关注语言文字在网络语境中的释义变化、字体设计及其空间构型并从事跨媒介艺术创作。







相关推荐